一百年·一座桥·五代人

 人参与 | 时间:2025-01-25 04:01:41

  “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百年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座桥成为了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家五代人共同的代人记忆和骄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说道。百年

  他所说的座桥桥是远近闻名的程阳风雨桥,这座桥正式建成距今已整整100年。代人百年间,百年杨似玉一家几代人参与修建、座桥护桥的代人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百年

  程阳风雨桥,座桥又名程阳永济桥,代人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林溪河上,百年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座桥1924年建成。代人1982年,该桥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杨似玉生于木匠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十二三岁起,杨似玉就跟着父亲学艺。50多年来,程阳八寨里很多户人家,小到木盆、木桶和纺纱机,大到整栋木楼,都出自他的手笔。因为手艺精湛,且代代相传,杨家木匠师傅又被当地人称为“杨家匠”。

  程阳风雨桥从建桥到落成花了12年,杨似玉的爷爷杨唐富是桥的修建者之一。杨似玉说,程阳风雨桥先后两次遭受洪水袭击,1937年那场洪水过后,他父亲杨善仁和其他家族成员加入到修缮桥体的工作中,而1983年的洪水过后,则是父亲带着他上阵参与修缮。

  “那次洪水特别大,程阳风雨桥被冲毁大半,爸爸带着我和其他师傅,连续工作20个月,用了9900多根木头,终于让这座桥重新恢复原貌。”

  经过1983年那次的“重生”,程阳风雨桥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就在那时,杨似玉的儿子降生,乡亲们为他取名为宾旅(后改名彬旅),寓意他是这座桥迎来的又一位尊贵宾客。作为一名“80后”,除了家传绝学,杨彬旅学习了建筑设计知识,并尝试把CAD制图,3D效果图制作等,引入古老的“无图纸”木构营造技艺。

  杨似玉说:“50多年来,我与木材相伴,带领儿子在全国各地建造了上百座风雨桥,吊脚楼、鼓楼和凉亭。”如今,程阳风雨桥已建成100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杨似玉不仅教授孙女学习这门珍贵的手艺,还将自家改成了侗族民俗工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展示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品。(李斌、黎寒池)

  拼接图:上图为1983年程阳风雨桥被洪水冲毁大半(资料图片)。下图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族同胞欢聚一堂,欢庆程阳风雨桥落成100周年。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程阳风雨桥连接林溪河两岸。

  为欢庆程阳风雨桥落成100周年,侗家人在桥外挂起了红灯笼。

  杨似玉(前一)和工匠们在桥顶铺瓦。

  杨似玉(前一)和寨子的群众一起前往参加程阳风雨桥落成百年庆典。

  杨似玉爬上一座凉亭的顶部观察榫卯结构的安装情况。

  杨似玉在凉亭的横梁上挂起吉祥花。

  杨似玉在家里和孙女讲解程阳风雨桥的结构。

  杨似玉在家里制作程阳风雨桥模型。

顶: 88踩: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