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分出率增至20%,北京垃圾分类一年后从“盆景”变成“森林”了吗?

 人参与 | 时间:2025-01-25 12:06:42
摘要:《华夏时报》记者在实地走访中也发现,盆景目前北京仍有不少小区依靠“二次分拣”才能达到分类标准,厨余其居民按规定进行严格分类的垃圾率增类年自觉性也有所欠缺。经过一年的分出推行,北京垃圾分类取得了不少成绩,至北但若要系统性达成垃圾分类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京垃圾分

厨余垃圾分出率增至20%,北京垃圾分类一年后从“盆景”变成“森林”了吗?盆景

北京某小区垃圾分类桶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1年5月1日,北京实行垃圾分类已经整整一年。厨余去年5月,垃圾率增类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分出标志着常住人口2100万的至北首都北京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不同于上海的京垃圾分“刚性分类”,北京采取了不定时定点、变成不要求破袋等“柔性分类”措施,是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是外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4月底,在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召开的《条例》实施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岩表示,《条例》实施一年来,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幅提升,分类效果超出预期,垃圾减量成效显著,设施体系初步实现系统性重塑,综合治理效果不断显现。她也同时表示,北京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居民自主分类习惯未完全养成、区域和小区间差异较大、分类设施规范性不够等问题。

《华夏时报》记者在实地走访中也发现,目前北京仍有不少小区依靠“二次分拣”才能达到分类标准,其居民按规定进行严格分类的自觉性也有所欠缺。经过一年的推行,北京垃圾分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若要系统性达成垃圾分类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厨余垃圾分出率上升

张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垃圾分类效果超出预期。2021年4月,北京市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达3878吨/日,比“条例”实施前增长了11.6倍,分出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41%提高并稳定在20%左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

2020年底,《华夏时报》记者参观北京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时,由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邮箱公司负责运营的餐厨、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长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该设施原本设计处理餐厨厨余垃圾400吨/日,但自从北京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后,现在每天要处理的厨余垃圾已经超出原设计30%,为此不得不新增了一条处理线。而相对的,园区内再生能源发电厂由于不再处理厨余垃圾,产量出现减少。

包括处理设施在内,其他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例如,垃圾分类初期,大部分投放站点都只有几个垃圾桶,后来逐渐配备了脚踏、拉环等便利性设施,以便居民投放垃圾时轻松开桶,不弄脏双手。目前这一配置率达到97.15%。

此外,张岩表示,北京垃圾分类在源头减量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2.2万吨,比2019年的2.77万吨下降20.42%。2021年前4个月日均清运量2.06万吨,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6.36%,比2019年下降25.6%,日减量7100余吨。“减量效果相当于少建了2座日处理3000吨量级的阿苏卫焚烧厂。”她说。

“二次分拣”问题仍然存在

但在记者的走访当中,仍然发现一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对“二次分拣”的依赖比较严重。例如,东城区某小区里,每天6-8时、20-22时,都有垃圾分类指导员拿着铁夹子站在两个垃圾桶站前,把居民扔在垃圾桶里的垃圾袋破开,将里面的各类垃圾按照正确的标准重新分类。有时因为垃圾太多,他们的工时还会延长。

作为分类指导员,他们本来的工作应该是指导居民进行分类。在北京垃圾分类开始实施前,记者2019年在东城区另一个小区里也见到过一位垃圾桶站前的分类指导员。当时,他的工作确实只是坐在桶站旁边的椅子上,告诉前来扔垃圾的居民,哪些应该扔在厨余垃圾桶里,哪些应该扔在其他垃圾桶里。

不过,这种情况在垃圾分类开始后出现了变化。由于《条例》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城市居住地区的垃圾分类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若违规处理将被处以3000元-30000元罚款,因此物业单位需要通过“二次分拣”来保证分出的质量。在这之前,北京虽然已经开展了将近10年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仅限于部分小区,其按照分类标准分出的垃圾,也会和其他未实行分类小区的垃圾混在一起,运送至垃圾回收站再行分类。

当然,在一些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里,不仅实行垃圾投放“定时定点”,还有积分兑换等活动,很少存在依赖“二次分拣”的情况。据悉,北京已创建形成了835个示范小区、村,约占全部小区、村总数的5%。

“盆景”如何变“森林”?

201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撰文指出,一些地方打造的垃圾分类示范样板是资金和人力堆出来的,各级领导视察考察多,媒体也反复报道,最终却成为好看却难以推广的“盆景”。

纵观过去十年间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试点历程,类似的“盆景”很多,能发展成“森林”的却很少。一位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即使目前,主要试点城市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踏踏实实做的还是很少。他指出,虽然大部分城市实行“定时定点”,但形式却多种多样。例如,设备上,上海多用回收箱,苏州、北京多用回收亭、桶站,有些地区是回收桶;时间上,各地都是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值守方面,有些地区有人值守,有些地区无人值守;管理上也有不同,上海是除了规定时间外都不允许投放垃圾,北京虽然也有部分小区试点“定时定点”,但过了时间仍然能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就某一点去评价其实意义不是很大。”他认为,关键是要理解“定时定点”的目的和意义,如果仅仅是“定时定点”,没有给居民积分,后端产业链没有配合,社会治理也没有跟上等等,垃圾分类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顶: 9踩: 7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