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民,究历第一位中国民族史博士。首位说丨史
1944年生于云南大理,博士成长于云南腾冲。林超
1962年,民研考入云南大学历史专业。究历
1981年,首位说丨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留校担任方国瑜教授助手。林超
1985年,民研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究历
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兼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云南历史学会会长、云南国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汉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
退休后的林超民,住在云南大学附近的一个家属院里,这里紧邻翠湖,每年冬天,都能看到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红嘴鸥。
1962年,林超民考入云南大学历史专业。当时的历史系群英荟萃,聚集了方国瑜、江应樑、杨堃、李埏等一众学者,创办了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
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民族史专业,源于毕业前林超民被安排的“特殊任务”:让他从日后成为他导师的方国瑜的著作中搜集“罪证”。云大的学生只有6张借书卡,但肩负“任务”的林超民,在领到20张借书卡后,一头扎进方国瑜的论著中。
结果,“看了很久,也没发现方先生哪里反动,倒是我自己对民族史研究萌发了兴趣”。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届曾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历史系学生,在就读6年本科之后,被集体送到农场接受再教育。
1970年5月,林超民被分配到西双版纳省属勐海茶厂当工人,之后在勐海一中任教。其间,他因一篇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任继愈的赏识。
1978年,林超民33岁,听说可以考研,他想到了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专业。但相较于考试而言,难度更大的是让中学放人,“我专门去找了当时的县委书记岩香坎,他是布朗族,当听说我要学的是民族史后,马上说,‘希望你要好好研究我们布朗族的历史’。”
曾有人评价林超民“开风气之先”,1985年,他通过答辩,成为中国民族史的第一位博士。其中一位导师江应樑对他的规划是,“有望在民族史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希望不要让他担任行政事务工作,影响他的研究与教学”。
不过,博士毕业后,他马上被任命为云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后来还出任云大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他曾面临文科式微下历史系何去何从的问题,那时,在招生难、分配难、创收难的背景下,很多老师把历史系称为“屎坑”,大喊要跳出“屎坑”。在任上,林超民先后组织申报历史学基地班,并设立了人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成立亚洲第一个影视人类学研究所,让这所位于西南边陲的大学,在学科建制上抢占先机。
退休之后的林超民,又可以把时间花在研究上。近年来,他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尤为注重。2023年10月28日,他组织关于方国瑜史学思想的研讨会,纪念《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发表60周年,纪念方国瑜冥诞120周年。
2023年11月2日,在云南大学校园里,林超民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南方周末: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历史学是你从小就向往的专业吗?
林超民:我出生在大理,在腾冲长大。1942年日本人占领腾冲,我父母逃难到大理,我就在那里出生,1944年9月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后,我们又从大理回来。那时腾冲因为抗战,经过飞机大炮的轰炸,城内一片瓦砾,几乎没有一间站立的房子。我们读书的中心小学是文庙,之前日本人拿它当指挥部,由于建筑坚固所以保存了下来,里面的墙壁柱子上还有很多弹孔。我读六年级时学校修运动场,还挖到很多子弹壳和三八式步枪的刺刀。直到1962年高三毕业,考上大学,我才离开腾冲。
小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只知道要读好书。那时母亲给我们兄弟姊妹每一个年龄段都订阅不同的杂志,比如我很小的时候是
顶: 9踩: 31249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