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二次探查喀拉克尔遗址,在跋涉中见证热爱

 人参与 | 时间:2025-01-24 22:46:40

  “裸露在外的文化水渠内宽90厘米,外宽110厘米,中国址跋长12.8米……”12月2日,行丨在位于洛浦县杭桂镇阿尔克吾斯塘村以北的次探查喀沙漠中,和田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正在测量喀拉克尔遗址一处农田遗迹。拉克

  喀拉克尔遗址位于洛浦县城东南13公里处,尔遗遗址内有多处陶片分布区域、涉中农田遗迹、见证10处窑址和1处佛寺遗址。热爱

  和田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喀拉克尔遗址普查。文化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在普查现场,中国址跋记者看到,行丨遗址保护范围内已经竖起围栏并设置文物保护标识,次探查喀一望无际的拉克沙海上,偶尔能看到干枯的尔遗梭梭、红柳。

  大家在沙海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普查队领队、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博科科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突然走向一处空地:“这有农田的痕迹,你看那是田埂、水渠。”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卷尺测起了数据。一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二军正熟练地将信息填报到手机端的“四普”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上。

  今年7月,普查队就已对喀拉克尔遗址做过普查,“因为遗址面积太大,又经常被流沙掩盖,我们要一点点摸索,才不会错过各个点位。当时又值酷暑,在沙漠里工作了大半天,有的队员扛不住,中暑了。”买提卡斯木回忆,为了队员的安全,队伍只能先撤出。

  和田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喀拉克尔遗址普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在一处散落着大量陶片的空地上,买提卡斯木不时低头翻找着夹杂的遗物。

  “你们来看!”他喊了一声,所有人都围了过来。他举着手中两个陶片,“你们看,这一个应该是个陶罐的口沿部,上腹部还带有装饰。而这一个就很粗糙,也没有纹饰,可能年代距今更远一些。”买提卡斯木说,遗址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红陶、黑陶、灰陶残片,有少量釉陶,还有马鞍形石磨盘、磨刀石、石球、铜器、玉器残片、各种料珠、铜钱、铁箭头、贝壳等,“从这次采集到的遗物特征判断,这座遗址存在的年代应该是汉至唐时期。”

  和田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喀拉克尔遗址普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身旁的普查队员麦提玉苏普·伊米尔哈快速在手机上记录着这些信息,这位在当地长大的小伙刚入职不久就投身到“四普”工作中。短短几个月,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我是第一次参加普查工作,这项工作很严谨也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有新发现的时候。”

  和麦提玉苏普一样,参加“二普”时,刚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买提卡斯木也对普查一无所知。“当时前辈们带领我们白天奔波调查,晚上填报系统。和田地形复杂,高山深沟众多,走一个文物点有时需花费一整天。”忆起“二普”,买提卡斯木感慨良多。

  和田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喀拉克尔遗址普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现在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以前只专注自己手头的任务,但这次当领队,就要提前精心制定工作计划,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买提卡斯木说,文物的认定需要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做出准确判断,遗址范围的划定更是要做到严谨细致。采集标本的判断也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差错。人员分工要充分考虑每个队员的特长,以求高效完成工作。

  “老+新”的普查队伍结构也让基层文物工作队伍激发出新活力。和田博物馆馆长张化杰介绍,自今年6月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和田地区应复核文物保护单位(遗迹点)646处,截至12月1日共复查483处遗址,其中新发现19处。

  责任编辑:加尔肯古丽·吐尔逊

顶: 2423踩: 4